中華黃庭禪學會 2010.10.21 電子報
發刊辭
 

各位黃庭禪的同學,大家好:

黃庭禪電子報終於跟大家見面了,這份電子報每周都會有文章與各位見面。開辦這份電子報的目的,是希望能引導大家,將古聖先賢所講的經典,結合生活做切實的應用。

可能很多人,讀經典很久了,打坐也很用功,但每當煩惱情識現前時,仍然會掉到慣有的習氣中去,因此難免會覺得,經典中的境界與日常生活相隔甚遠。如何才能將聖賢的智慧跟自身修煉真正相結合呢?

黃庭禪電子報將收集日常生活與經典內容結合的案例,整理成文章。還將整理歷代大師們開悟見性的著名公案,定期發送給大家。大部分的案例和公案其實在每個人生活中都常常會遇到,故事可能不同,但內在氣血的變化都差不多。因此大家在看這些案例的時候,切不可僅僅當做一篇文章,一個故事讀過去,而是去舉一反三,想想,我身上,我身邊,是不是有類似的事件,我平時是怎樣來看待和處理的呢?與經典結合後,是不是可以有不一樣的角度來處理?

我希望,以這些公案和文章,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,引發更多的人,將古聖先賢的智慧,活學活用,變成自己日常的思維和行爲。經典只用來填補頭腦是不够的,只有將裏面不朽的智慧,變成動詞,去照著做,去實踐,讓正氣漸漸長養,才能發現它的價值。盼望大家能在經典的運用中,都能將自身的修爲大大提升,才不枉費聖賢們一片殷殷之心。更希望大家能將更多生活與經典結合的案例記錄下來,踴躍的投稿。

黃庭禪創辦人 敬上 2010/10

 
我孝敬父母嗎? ——來自《論語》的拷問 作者:海南學員 王鐵
 

老家的環境、天氣都不如海南好,于是,4年前妻子懷孕時我就把父母從老家接過來同住了(這之前,怎麽請他們都不來,總嫌機票太貴)。我在物質生活上儘量讓他們豐富些。爸媽很滿足,總跟人誇我孝,自己也以爲對父母很好很孝順了,直到有一天聽《論語》第七片第一段 《論語為政篇第二》 時,讀到——

子游問孝,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,不敬何以別乎?

子游問夫子:什麽是孝?夫子說:現今都以贍養父母爲孝。那院子裏的狗,圈裏的馬,我們也都養著啊。不恭敬父母,有什麽區別。(夫子的話其實相對溫和,我自己暗解夫子的意思,實在駡人駡得很凶了:我們有沒有把父母當狗當馬在養?)。

張講師說,這個敬,關鍵是一顆恭敬的心……

聽到這裏,自己突然有如芒在背的感覺,我反問自己,我真的孝敬父母嗎? 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心,發現自己心底對父母最多的居然是不屑,覺得他們是典型的市井小民。我不喜歡他們貼身、讓人厭煩的關心;我討厭他們把孫女當小皇帝的態度;我一天和他們說不上幾句話,冷冰冰的在家裏進進出出;我藉口忙,幾乎不做家務,讓父母拖著漸老身影整日操勞……

細細的檢視自己,發現自己從生下來,30多年了,沒有真正恭敬過父母;面對父母甚至時有高高在上的心。老實說,我沒有仔細看過自己內心原來是這樣的。越想越覺得不該,喉頭哽著,有泪滑落。

當然,事情不該僅止于此。張講師說,經典,是應該要化作動詞。既然發現自己對父母不敬,我該怎樣去恭敬父母?我决定要拿出行動,帶著恭敬的心去侍奉父母。

慚愧得很,我第一件想改的事情是對父母的稱呼。因爲當我想改變,重新面對父母的時候。我突然發現,自己好像已經記不得什麽時候叫過“爸爸”、“媽媽”了。大多數時候是直接開始說話。不得已要叫的時候,對母親是冷冷的一聲“媽”,對父親竟然是“老頭”(重慶的俚語,叫爸爸叫“老漢”、“老頭” )。

想到自己對父親叫了幾十年“老頭”,心裏酸酸的,這兩個字裏面哪里找得出一絲恭敬?我的一個表弟,父親比較嚴厲,他一直都叫父親“爸爸”。有一年暑假,他在我家玩。一家人都在的時候,他說:“好羡慕哥哥哦,叫爸爸可以叫‘老頭’、‘老爹’、‘老漢’……”記得當時大家好像笑作一團,小小的我心裏很得意,覺得自己和父親親密,也很有些爲可以在父親面前如此囂張而得意洋洋。我使勁的回想,總記不起當時父親是怎麽反應的。由我現在喜歡聽女兒軟軟的聲音叫“爸爸”,想來父親心頭也不好受啊。總之,“老頭”這個稱呼由來已久,父親也已經習慣了。

爲找回那顆恭敬的心,我决定首先要叫父親一聲“爸爸”。這真是一件很難的事。一直以爲自己觀照的功夫練得够了,那一天,在父親面前晃來晃去,父親好幾個轉身間,那兩個字都應該出來的了啊?!可惜喉頭一哽,被我吞回去了。最後,下定决心,來吧!請父親做一件事情,“爸爸”這兩個字是出來了,音量對常人來說肯定聽得見,却保持在父親應該聽不到的範圍(父親有些耳背)。後面的話却恢復到父親能聽到的音量……那一天,反複多次的練習(畢竟在家能面對的機會很多嘛),最後終于有一聲能讓父親聽清楚的。父親好像略頓了一下……

接著,在合適的時候,把冷冰冰的“媽”換成“媽媽”,即使有時仍是一個字,但也儘量柔和。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山崩地裂,骨肉團圓那種震天動地的場面,這簡簡單單的稱呼改變,却讓我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,面對父母的心開始柔軟,恭敬的心漸漸升起。

我很不喜歡洗碗,所以我在家幾乎從不洗碗。一般妻子在家時,她會洗碗,她有事沒回家吃飯時,都是父母洗碗。那一次,吃完了飯,我習慣性把碗一推,母親走進厨房開始收拾……我心頭猛一震:自己這樣不是像個大爺一樣?!哪有對父母的恭敬呢?我跑進厨房,和母親好一番搶奪,把碗搶過來洗。洗碗,原來是很瑣碎的事,要收拾碗筷,抹掉桌上的垃圾,清理刀具、砧板,洗鍋,洗碗,擦淨灶台……做著做著,我流泪了。我以前總在奇怪,爲什麽我們家的碗用了沒多久,就有一些淺黃色的印記。這次,我洗碗,用一些力氣,可以把有些新一點的印記擦掉。——原來,這些黃色印記,是碗沒洗乾淨,然後在消毒櫃裏面被烤上去的!這些印記,父母洗不乾淨,是因爲他們老花了,看不見!後來,我又發現:砧板邊緣、鍋沿、灶台……都有一些小地方不是很乾淨。那次洗碗,我洗了很久,因爲清理髒東西,也因爲雙眼模糊。因爲沒有對父母那一分恭敬的心,我一直讓父母做著那麽多的家事,也完全忽略了:我的父母,已經老了。

之後,我在家的時候,就不讓父母洗碗。我才發現,雖然每次父母都在和我搶,但其實,他們二老都喜歡看電視,吃完晚飯那個時間,正好是他們喜歡的連續劇開演……

由于我要早起打坐,一般都是我做早餐。早上我和妻子都上班,一般我們兩個先吃。吃完,我習慣把碗隨意放在桌子上,等父母起床後吃完,一起收拾。那天,當我站起來,看著滿桌的杯盤狼藉,心頭很不是滋味。第一次,我把髒碗收起來,放到水槽裏,桌子擦乾淨,把父母的筷子在桌上擺好,小菜的碗碟排整齊,凳子放回桌下,空碗和勺子拿出來放到煲好的粥鍋旁邊……一切像靜待父母起床吃早餐一樣。這些做完,不到5分鐘,根本不耽誤我上班的時間。

周末,由于他們都睡得比較晚,常常我一個人只先做自己吃的,父母的早餐等他們起床後自己做。那個周末,我看父母起來了,提前到厨房,給他們做了一碗麵條,收拾好,叫父母吃的時候,他們真的很高興。

就在開始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,我越來越慚愧,想起來心就酸酸的,數次流泪——

我想爲父母做一頓飯,需要問父母最基本的調料放在哪里;

我想給父母泡茶,找不到茶葉在哪里;

我想給父親倒一杯酒,找不到酒瓶放哪里;

……

太多太多的不知道,讓我知道我對父母的關心太少太少。更別談什麽恭敬了。

我還給自己留有一個功課:想給父母剪一次指甲。不過,這件事的難度可能比恭敬的叫一聲“爸爸”難度更高。因爲想到他們老花,看不清給自己剪指甲,我就問過父親,他却害羞,不肯給我剪。而有這個念頭開始,我也私下觀察過他們的手和脚——皮膚乾乾的、皺皺的,指甲灰暗,有的上面還有裂痕……看著都心疼啊,我怕還沒剪幾個,自己就泪流滿面,嚇到父母。

即便這樣,父母的指甲還是會長的。一天,我看到父親戴著老花鏡,嚕著嘴,在飄窗上摳摳摸摸的給自己剪指甲,心疼死了。我說:我給你剪。他拒絕了。這時我的眼泪已經忍不住了,趕快回房間……

也許大家發現我說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,好像看起來很平常。但就我這麽短短一段時間對《論語》中這一句話的行持,這些小事已經說不完。張講師說,經典要化成動詞,要去做,才知道它的實用性在哪裡,要不然總會以為經典不實用的。所以,對父母孝,存一顆恭敬的心,不在于讀了“不敬何以別乎”,而後悔自己以往的作爲,流了兩滴泪上;不在于下個决心要好好的恭敬父母上。而在于恭敬的叫一聲“爸爸”、“媽媽”,在于爲他們做一餐飯,在于擺正的碗筷,在于奉上一杯茶,在于陪他們打一次牌,在于陪他們聊個天……恭敬的心發起,要變成一種行動,化爲一個動詞,才不至于落于孟子所譏的“義襲”。

當然,我現在開始從這些小事上開始檢視自己的存心,開始改變,也還沒有在時時處處都做到。如張講師所說,儒家的學問精深就在這裏 看起來很平常,去實行起來你會發現很深很深的!讀著《論語》,耳邊總響起張講師的話:「不要去說,要去做。去做做看!這門精深的學問,不是拿來玩耍一兩天的,它的行持,應該伴我們一生。」看,就簡簡單單一句“不敬何以別乎”對我的拷問,就够我行持一輩子的了。

其實,我一直在猶豫,是不是該晚一點寫這篇文章,因爲自己才剛剛開始做,也還沒有穩定性,總有反複。但就是這樣,我也感到一切都在改變:自己的氣慢慢變軟、溫和,却不疲沓;在家在外,謙卑的心開始能拿得出來了;家裏面,氣氛慢慢開始變得溫暖,父母臉上笑容變多了……

上周末,我在餐桌處擇菜,母親在一旁誇我:“我么兒變勤快了,顧家了。”我抬頭,看到母親略有些不好意思的在笑,却極欣慰的樣子。心裏暖暖的,鑽進厨房,笑了。

就這樣,我才剛剛開始,父母却已經開始感到欣慰、開心了。我想,以夫子“老者安之”的偉大理想,留下論語中這些警醒我們的經句,是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這麽欣慰,這麽開心吧。張講師解開這句話,讓我們去行持,也必有願天下父母都開心的用心。那我也盡上微薄的力量,把這一丁點行持的體會記下來,多傳達給一些還沒有讀到“不敬何以別乎”這樣拷問的人,讓他們的父母也有更多的欣慰、開心吧。

所以,有心的朋友,請您跟我一起來,把敬愛父母化成一個動詞:恭敬的叫一聲“爸爸”、“媽媽”,開心的給爸爸倒杯酒,給媽媽煮頓飯、盛碗飯,給父母泡上一壺茶,陪父母聊聊天……每天,懷著恭敬感恩的心,做一件讓父母開心的事情,讓我們最敬愛的爸爸媽媽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、幸福,如果每個為人子女者都有這樣的覺醒,那麼全天下都將溫暖起來了!而我仔細的想想,所謂「中華文化博大精」處,不就隱藏在這一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裡嗎!而今我們擁有這麼容易就讓人感受到幸福美滿的好文化,卻放著視而不見,或是把它解釋得毫無價值,或是只會解釋而從來不會去落實。奉勸各位天下兒女,一起來推廣張講師所講的論語CD,好讓如此美好的中華文化,重新光大於天下吧!

 
志工的心聲
 

寒來暑往,時光如梭。黃庭禪這塊中華瑰寶,經過一年多的耕耘,終于在中國大陸這片博大深厚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了。回想一年多以前,我們這些人,還爲尋找生命究竟解脫之門四處奔波。而今天,幸運的我們,已經安坐在自己家中,任憑外界風雲變幻,我自安然處對。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。現在只要我願意,只要堅持,一直往前走,生命終極的價值和目的就在這條路的最前方。

這一切都源于一個人,他就是黃庭禪的創始人張慶祥講師。是他,歷經數載,翻遍經典,一次次推翻自己,從頭來過,以不找到煩惱根源誓不罷休的精神。在自身一寸寸的皮膚中去找,一塊塊的骨節中去摸,最終找到答案。找到煩惱根源就找到了解脫的根源。

然後他承接古聖先賢之願力,不辭勞苦,踏遍祖國大江南北,悉心傳道于天下。他明瞭,即是衆生拿到了黃庭禪這個解脫的法寶,但在紅塵迷霧中,人們積習深重,也難免會有重返迷途之險。

爲了讓更多的人能持續深入的修行,爲了讓大家在修行遇到瓶頸的時候,能够有古聖先賢經典的支持在身邊,張講師除了開辦YY國學講座頻道,每周及時講課、答疑。同時,還讓大家悉心收集整理案例,做出這份黃庭禪電子報,定期發送給學員,以期當您需要時,隨時陪伴著,掃除修行路上的障礙。

以前人們說:“師傅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”。而張講師是用“助人助到底,送佛送到西”的信念在傳道。這份電子報的推出,結晶了張講師和衆多志工們的心願,願大家在修行路上恒久精進,早日走向終極的自在與解脫。也願您,加入到志工的行列中來,提供在結合經典的修行中的體會,讓更多同學和同修們因你的分享而走出誤區,撥雲見日。期待張講師這份心願能早日得以實施,期待你我共同的參與,讓黃庭禪電子報成爲大家修行路上的良師益友。

黃庭禪電子報編輯 敬上

 
最新活動訊息 與 張講師新作
 

初階二日禪:

中嶺山:11/19~21、 12/10~12

昆明: 12/04~05

進階二日禪:

昆明:12/06~07

張講師YY國學講座:

原則上每週四 晚上8:00~9:00 舉行(若遇講師出國則順延/詳情請參黃庭禪網站

黃庭禪分享會

12/01(週三)晚上7:30~9:00(台北市/詳情請參黃庭禪網站

張講師新作

.「論語CD」已全套出版了(歡迎訂購

.「禪與開悟」已PO網站(歡迎下載

.    孟子(三)已PO網站(歡迎下載

.    論語選集(一)已PO網站(歡迎下載

 
中華黃庭禪學會
http://www.htz.org.tw
投稿或心得分享 : idro.joan@gmail.com 1004898501@qq.com